通过EDBI来思考设计师的未来
最近看到一篇论文叫做Design Engineering in the Age of Industry 4.0(工业4.0时代的设计工程学),想到我留学申请中对于专业选择的研究,我发现这几年交互设计体系中,EDBI这几个字母经常被重新组合出现。解释一下,E=工程(engineering),D=设计(Design),B=商业(Business),I=创新/整合(innovative/integrated)。
特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现的挺多类似的专业,今年还新开了一个整合设计(Integrated design),其实香港理工大学的几个专业都是如此的概念,Mdes学位的IBD/SSD/ISD,Msc学位的IME,这几个字母只是一个启示,并不是非得是用上才能表达这个理念。
说到底就是这几年的专业越来越倾向于建立跨学科环境,去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师和设计师,或者应该说复合型人才,包括鼓励他们结合商业思考,适应市场需求。在数字化创新时代下也更鼓励学生跳出传统学科界限,融合不同领域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,培养创新精神。甚至这些专业可能还与法律、艺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。
举几个例子,比如
D+B: 设计领域的创新结合商业应用,推动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,如我们常常提到的用户体验(UX)、服务设计、商业咨询等等。
D+I+E: 创新技术与工程设计相结合,产生新的科技解决方案,例如绿色能源、物联网或者自动化系统的革新,催生新的硬件产品设计,如智能设备或环保材料的应用。
B+I: 商业与创新结合,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,比如数字营销策略、社交电商等等,为企业解决问题,开发独特的产品和服务。
可能性非常多,甚至也不包括提到的字母。说到这里,也想结合我的申请经历给大家一点启发,既然全球各地的名校也在组合这些字母,那我们在作品集里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思维去打造项目呢,同时这也是一个人设的打造,就像MBTI人格一样,对自己划分一个基础定位,再配合自身的背景情况去打开你的开题项目。
所以,通过这几个简单例子,我想告诉大家一些小启发,先定位,再下手,先找找自己的作品集人设,再利用这个人设来展开你的故事,这样才容易打动教授。